小提醒:
對一般消費者來說,「洗臉霜」和「潔顏霜」可以視為同一類產品,差別多半是品牌用詞與配方微調。真正該注意的是:成分是否溫和、清潔力是否符合自己的膚質需求,而不是只看名稱判斷好或不好。
常見的洗臉霜 3 大錯誤用法
許多肌膚問題並不是洗臉霜「不好」,而是使用方式不對。像是越洗越乾、兩頰緊繃、T 字部位反而更出油、粉刺痘痘不斷,很多都和洗臉的習慣有關。以下這三種錯誤用法非常常見,可能你自己或身邊的人就有其中一項,如果你也有中,建議從現在開始慢慢調整,給肌膚一點時間恢復。

錯誤一:泡泡越多越好,代表洗得更乾淨?
很多人在挑選洗臉霜時,第一句就是:「它好不好起泡?」似乎泡越多、越綿密,就代表清潔力越強、洗得越乾淨。事實上,泡泡的角色是「潤滑與輔助清潔」,不是清潔力本身來源,真正決定清潔強度的是配方中的界面活性劑與停留時間。
如果一味追求大量泡泡,搭配長時間搓洗:
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「泡泡迷」?可以自我檢查:
比較正確的觀念是:
-
泡泡夠細緻、可以均勻覆蓋全臉就好,不需要堆到看不見皮膚
-
比起「泡多少」,更重要的是清潔時間控制在 30 秒~1 分鐘內
-
洗完應該感覺清爽、滑順、不緊繃,而不是澀到覺得臉被拉住
錯誤二:直接用洗臉霜卸妝
「反正洗臉霜也會起泡、可以洗掉油脂,應該也能順便卸妝吧?」這是很多人為了省時間會做的事,但長期下來容易讓肌膚變得不穩定。
**問題在於:**底妝、防水型防曬、眼妝等彩妝品,通常含有油性或成膜成分,需要專門的卸妝油、卸妝乳或卸妝水來「溶解」,再用洗臉霜把殘留洗掉。如果只用洗臉霜硬洗:
如果你有以下習慣,就很可能是「用洗臉霜充當卸妝品」:
-
上妝後回家只用洗臉霜洗兩次,就當作卸妝+洗臉完成
-
會覺得「懶得多一道卸妝」,反正洗臉時多洗幾遍就好
-
某些區域(像是鼻翼、下巴、額頭)總是反覆長粉刺
建議調整方式:
-
只要有上底妝、遮瑕、防水眼線、睫毛膏,務必先用卸妝產品
-
卸妝後,再用洗臉霜進行一次溫和清潔,不需要再重複洗第二次
-
若平常只擦清爽型防曬或保養品,才可以視情況由洗臉霜單獨處理
- 或可以使用洗卸合一的產品
錯誤三:沒起泡就直接塗在臉上
洗臉霜的設計初衷,就是「加水起泡後使用」。如果只是擠在手心稍微推開、還沒起泡就直接抹在臉上,等於是把較高濃度的清潔成分直接接觸肌膚,就像用濃縮洗碗精洗碗一樣刺激。
這樣的用法會帶來幾個問題:
-
清潔力集中在某幾個區塊,容易造成局部過度清潔、局部又不夠乾淨
-
濃度較高的清潔成分,比較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沖乾淨,殘留在肌膚上就可能引起乾燥、泛紅或粗糙
-
為了「推得均勻」,很多人會用力摩擦,對角質層又是另一種傷害
正確做法可以抓以下幾個重點:
-
先加水再搓泡泡
-
在掌心擠出適量洗臉霜,加少量水,雙手來回搓揉
-
直到泡泡變得細緻、綿密、看起來有「空氣感」
-
用泡泡洗臉,不是用力搓臉
-
讓泡泡均勻覆蓋全臉,再用指腹輕柔畫圈
-
想像是「用泡泡推走髒污」,而不是用指尖硬推
-
沖洗時多花幾秒,確定沒有滑滑殘留感
-
特別注意髮際線、鼻翼、下巴與嘴角
-
沖完用手輕滑臉部,確認沒有明顯滑膩或泡泡感
只要把「沒起泡就直接抹上」這個習慣改掉,很多乾癢、泛紅、小顆粒感,其實會慢慢改善。
洗臉霜的正確使用步驟教學
想讓洗臉霜的清潔效果發揮得剛剛好,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儀式感,而是把每一個小步驟「做對」。從洗臉前的準備、水溫控制、起泡方式,到最後的沖洗與擦乾,只要稍微調整,就能在不傷害肌膚屏障的前提下,把髒污、油脂與殘留的保養品確實帶走,讓肌膚維持乾淨、穩定又不緊繃。
步驟一:洗臉前先洗手,避免細菌一起上臉
很多人會直接打開水龍頭、擠洗臉霜就開始搓,其實「沒先洗手」就是第一個被忽略的地雷。手上常常沾著鍵盤、手機、門把上的細菌與灰塵,如果不先洗乾淨就直接搓泡泡、洗臉,等於是把這些髒東西一併推到臉上。
建議可以這樣做:
只要多花 20~30 秒先洗手,就能減少不必要的細菌刺激與毛孔阻塞,對於痘痘肌、容易反覆發炎的人來說,是非常簡單卻有效的小改變。
步驟二:用微溫水打溼全臉
水溫是很多人忽略的細節。太熱的水會把皮脂和角質層中的水分一起帶走,讓肌膚變得乾燥、緊繃;太冷的水則不利於油脂與髒污的溶解,也難以讓洗臉霜充分發揮清潔力。
理想的做法:
這樣做可以讓洗臉霜在肌膚上更均勻地推開與起泡,同時避免過度刺激角質層,對乾性、敏感性、熟齡肌膚尤其重要。
步驟三:搓出綿密泡沫後再輕柔按摩
洗臉霜最關鍵的一步,就是「先在手中搓出綿密泡沫,再上臉」。不要讓高濃度清潔成分直接接觸肌膚,也不要用力搓臉,交給泡泡去完成大部分清潔工作就好。
具體建議操作:
-
取量:擠出約一顆小豆~一顆黃豆大小的洗臉霜,依臉型大小與產品說明微調。
-
加水搓泡:加入少量水,以畫圈方式在掌心反覆搓揉,直到泡沫變得細緻綿密、有一點「膨起來」的空氣感。
-
上臉順序:
-
按摩方式與時間:
-
用指腹輕輕畫小圈,避免用指甲或過度拉扯肌膚
-
全程控制在 30 秒~1 分鐘內,不需要停留太久
這樣的清潔方式,既能洗掉多餘油脂與髒污,又不會把肌膚天然保護膜完全洗光,讓肌膚保持「乾淨但不緊繃」的狀態。
步驟四:用微溫水確實沖淨,避免殘留泡沫
很多人覺得「洗臉的重點是搓泡泡」,但其實沖洗也非常重要。若泡沫沒有沖乾淨,殘留在肌膚表面的清潔成分,反而會成為刺激來源,造成乾燥、粗糙、甚至長小顆粒或粉刺。
建議你可以這樣檢查與調整:
-
一樣使用微溫水,從額頭、兩頰開始往下沖洗
-
特別注意 髮際線、鼻翼兩側、嘴角、下巴與下顎線,這些地方最容易卡泡沫
-
沖洗時可以輕輕用手撥動肌膚表面的水與泡沫,直到摸起來沒有滑滑或黏膩感為止
-
全臉沖洗時間建議至少維持 20~30 秒,不要「兩三把水潑一潑」就結束
最後,用乾淨柔軟的毛巾或面紙以輕壓方式吸乾水分,而不是大力來回摩擦。這樣可以減少對角質層的拉扯,對敏感肌、痘痘肌、薄皮膚來說都會溫和很多。
(延伸閱讀:忘記卸妝怎麼辦?4個急救方法,幫你修復隔夜妝傷害、恢復透亮肌!)
不同膚質如何挑選適合的洗臉霜?
選對洗臉霜,比你想像的還重要。很多人只看品牌、包裝或香味就下手,結果洗完不是太乾,就是總覺得洗不乾淨。其實,洗臉霜再怎麼溫和或好用,都必須先符合你的膚質需求,才有機會讓肌膚穩定下來。
以下會依照常見的幾種膚質,拆解挑選洗臉霜時可以注意的關鍵字、成分與使用感受,幫你快速找到大方向:乾性/敏感肌、混合/油性肌、以及熟齡或偏乾燥、暗沉的膚況。
1. 乾性/敏感肌:鎖定溫和、保濕型配方
如果你洗完臉常常有這些狀況:
-
臉頰、嘴角容易緊繃、乾癢、脫皮
-
冬天或換季時,泛紅、刺癢感特別明顯
-
很怕清潔產品「太強」,用完就變得乾乾粗粗
那你多半是乾性或敏感性肌膚,洗臉霜的優先順序應該是:溫和 > 清潔力強。
挑選時可以注意這幾點:
使用上的小提醒:
-
不需要搓太多泡泡、也不需要洗太久,30 秒左右即可
-
建議一天使用 1~2 次,若天氣乾冷,早上可視狀況只用清水或極少量洗臉霜
-
洗完臉 3 分鐘內,記得銜接化妝水與保濕產品,把水分鎖住
只要把「過度清潔」這件事控制好,乾性與敏感肌的緊繃與脫皮問題,往往就能改善一大半。
2. 混合/油性肌:清潔力與溫和度要拿捏平衡
如果你有以下幾種狀況:
那你很可能是混合肌或油性肌。這一類膚質在選擇洗臉霜時,重點是找到**「洗得乾淨又不過度去油」的平衡點**。
挑選時可以留意:
使用上的小建議:
記住,油性或混合肌不是「越洗越乾才叫洗乾淨」,而是要讓肌膚恢復到清爽、無黏膩、但仍有保水感的狀態。
3. 熟齡/乾燥暗沉肌:洗後不緊繃最重要
熟齡肌或容易乾燥、暗沉、細紋明顯的膚況,通常有幾個共通特徵:
-
角質層變得比年輕時更薄,抵抗力下降
-
皮脂分泌與保水能力下降,洗完臉特別容易覺得乾
-
若清潔太強,很快就會出現細紋、暗沉、上妝卡粉
對這類肌膚來說,洗臉霜的核心訴求應該是:洗後柔軟、不緊繃、不拉扯,而不是極致的去油或強烈的清爽感。
挑選時建議看這幾點:
使用時的小提醒:
對熟齡與乾燥暗沉膚況來說,清潔的目標不是「徹底去油」,而是「適度帶走髒污,保留該有的油脂」,讓肌膚有力氣好好吸收後續的保養品。
| 膚質類型 |
適合的清潔感受 |
包裝上可以留意的關鍵字 |
優先挑選的成分/配方重點 |
使用小提醒 |
| 乾性/敏感肌 |
洗後不緊繃、不乾癢、觸感柔軟 |
溫和洗淨、敏感肌適用、弱酸性、無皂鹼、無酒精 |
甘油、玻尿酸、神經醯胺、燕麥/蘆薈等舒緩植萃,少香精、少刺激配方 |
早晚 1~2 次即可,早上可視狀況改用清水 |
| 油性/混合肌 |
洗後清爽、不黏膩但不過度乾燥 |
控油、調理角質、淨化毛孔、清爽型 |
溫和型去油與少量酸類(如水楊酸)、控油植萃,仍強調溫和不緊繃 |
早晚使用 OK,但避免一天洗超過 3 次 |
| 熟齡/乾燥暗沉肌 |
洗後柔軟、有保水感、不會澀澀拉扯 |
保濕、修護、熟齡肌適用、滋潤、不緊繃 |
植物油、角鯊烷、乳油木果脂等滋潤成分+神經醯胺、胜肽等修護成分 |
清潔力不求太強,重點是溫和與洗後的舒適感 |
洗臉霜在保養流程中的位置與使用頻率
很多人覺得「只要有洗臉就好」,但其實洗臉霜放在保養流程哪一個步驟、一天用幾次,都會影響整體膚況的穩定度。用少了,髒污與殘留堆在肌膚表面,後續保養吸收不進去;用過頭,又容易把皮脂膜洗壞,變成越洗越乾、越敏感。
先釐清一個觀念:洗臉霜是「清潔肌膚」的角色,不是「什麼都包辦」的萬用產品。只要把它放在正確位置、用在對的頻率上,就能讓整體保養事半功倍。

正確順序:卸妝 → 洗臉霜 → 後續保養
如果白天有化妝、上底妝或使用具防水、持久型的防曬品,晚上回家時建議遵守以下順序:
-
卸妝(卸妝油/卸妝乳/卸妝水)
-
洗臉霜清潔
-
後續保養(化妝水 → 精華液 → 乳液/乳霜)
如果當天沒有上妝,只擦防曬怎麼辦?
記住:洗臉霜不是用來取代卸妝產品,而是卸妝後幫肌膚做最後一道溫和清潔的角色,讓後續保養有一個乾淨又不受刺激的起點。
一天幾次洗臉霜才剛好?
洗臉霜用太少,容易堆積髒污與油脂;用太多,又會破壞皮脂膜。大多數情況下,「早晚各一次」是最適合多數人的頻率,但可以再依膚質與生活型態做微調。
一般建議:
-
大部分膚質:早上 1 次+晚上 1 次
-
幾乎不出油、非常乾燥或敏感肌:
-
非常油性、易長痘的膚質:
-
早晚使用洗臉霜是合理的
-
但要注意選擇溫和配方,避免為了「控油」而過度清潔
有幾種情況,很多人會不小心洗太多次:
-
夏天流汗就立刻再洗一次臉
-
下班回家洗一次,運動後又用洗臉霜洗一次
-
一天三、四次拿洗臉霜洗,覺得這樣比較乾淨
這樣做短期會覺得很清爽,但長期容易:
比較健康的做法是:
簡單記一個原則:
「洗臉霜是幫肌膚回到健康狀態,不是讓它一直處在『被刷洗』的狀態。」
掌握好使用順序與頻率,你的洗臉霜才能真正變成穩定膚況的幫手,而不是悄悄把肌膚洗壞的元兇。
洗臉霜怎麼用 常見問題FAQ
Q1:早上一定要用洗臉霜嗎?只用清水可以嗎?
如果你是乾性或敏感肌,早上其實可以視膚況只用清水沖洗,或使用少量、溫和型洗臉霜快速清潔即可,避免把本來就不多的油脂全部洗掉。若你是混合或油性肌膚,早上適度使用洗臉霜,能幫助帶走夜間分泌的皮脂與保養品殘留,減少白天出油、脫妝或長痘的機會。
Q2:可以只用洗臉霜,不用卸妝產品嗎?
如果只有擦一般保濕乳液或清爽型防曬,某些洗臉霜的清潔力也許足夠;但只要有上底妝、粉底、防水眼妝或長效型防曬,都不建議只用洗臉霜。這些產品常含油性或成膜成分,需要專門的卸妝產品才能徹底溶解,單靠洗臉霜容易有殘留,長期累積可能造成毛孔堵塞與膚色暗沉。
Q3:每次用洗臉霜都要搓很多泡泡嗎?
泡泡的重點在於「細緻、均勻」而不是「多到看不見皮膚」。只要泡沫足以均勻覆蓋全臉,就可以溫和帶走髒污與油脂。過度追求大量泡泡,反而可能代表清潔成分偏強,再加上搓洗時間太長,對乾性或敏感肌並不友善。因此與其追求泡越多越好,不如專注在泡泡細緻度與清潔時間的拿捏。
(延伸閱讀:護手霜可以擦臉嗎?皮膚科醫生告訴你:手部/臉部保養的正確方式!)
洗臉看起來只是保養流程中的第一步,卻決定了肌膚每天的「起跑線」。選對適合自己膚質的洗臉霜,再搭配正確的使用步驟與頻率,就能在不傷害皮脂膜的前提下,確實帶走髒污與多餘油脂,讓肌膚維持穩定、乾淨又舒服的狀態。相反地,如果用錯方法、用力搓洗,甚至拿洗臉霜直接卸妝,短期內也許感覺很乾爽,長期卻可能讓肌膚越洗越脆弱。
不妨從今天起,重新檢視自己的洗臉習慣與使用的洗臉霜種類,調整水溫、起泡方式與清潔時間,給肌膚一個更溫和卻有效率的清潔環境,讓後續保養更容易發揮效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