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二. 11 月 25th, 2025

防曬係數 SPF怎麼選?為什麼SPF30就夠用了|兒童與成人都適用

防曬係數SPF怎麼選

防曬係數 SPF怎麼選?你是否曾經擦了防曬乳,卻還是在戶外曬紅、曬傷?很多人以為只要有擦防曬,就能萬無一失,但事實上,防曬效果不只取決於有沒有擦,還與你選擇的「SPF係數」及「使用方式」有很大關係。尤其當你拿起一瓶SPF50的防曬乳,以為可以撐一整天,卻忽略了補擦的重要性,最終還是曬傷、脫皮,這就是常見的防曬迷思。

SPF(Sun Protection Factor)中文是防曬係數,是防曬乳上最常見的標示之一。但你知道SPF15和SPF30差在哪?為什麼很多皮膚科醫師都說SPF30就夠了?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SPF的真正意義、防護原理,以及成人與兒童防曬乳該怎麼挑選,讓你不再盲目追求高數值,學會正確、有效的防曬方式。

防曬係數 SPF是什麼?為什麼防曬乳上都寫這個?

防曬乳上常見的SPF數字到底代表什麼?這組數字你一定看過,SPF15、SPF30、SPF50…到底差在哪?它們真的能保護我們的肌膚不受紫外線傷害嗎?理解SPF的真正含義,能幫助你選對防曬產品,也能避免擦了卻還是曬傷的冤枉事。

1.SPF定義(Sun Protection Factor)

SPF 是「Sun Protection Factor」的縮寫,中文稱為防曬係數,是用來衡量防曬乳對抗「UVB紫外線」的能力。UVB 是導致皮膚曬紅、曬傷的主要紫外線之一,因此 SPF 數值高低代表產品能延緩曬傷時間的長短。

簡單來說,SPF 是防曬乳對「延遲曬傷」的效果指標,不代表完全防護力或持久度。它的設計初衷是幫助我們估算,在陽光下曝曬多久會曬紅。

2. SPF與曬傷時間的關係(例子說明)

假設你沒擦防曬乳,站在陽光下約10分鐘皮膚就會出現紅腫現象,那麼使用 SPF15 的防曬乳後,就可以延遲曬傷時間為「10分鐘 x 15 = 150分鐘」。同理,SPF30 表示理論上可延長至約 300 分鐘才會曬傷。

但現實情況中,流汗、擦拭或未補擦,都會讓防曬效果大打折扣,因此即使是高係數的防曬乳,也建議每兩小時補擦一次,才能維持有效保護。

3.與 UVA、UVB 的關係:SPF只防UVB!

SPF 僅代表對「UVB」的防護力,並不包含對「UVA」的防護。UVB 是短波紫外線,會造成曬紅、曬傷;而 UVA 是長波紫外線,會深入真皮層,造成老化、斑點與膠原蛋白流失。

如果你只看 SPF 值,可能會忽略對 UVA 的防護,因此建議挑選同時標示「PA+++」或「Broad Spectrum(廣效防曬)」的產品,才能完整防護肌膚,避免曬傷與老化雙重風險。

簡單來說!SPF 防護「UVB」、PA+++防護「UVA」!

SPF15、30、50防護力差很多嗎?

數值不同,效果也不同?實際差異其實不大。在選購防曬乳時,很多人會直覺認為數字越高越好,SPF50 肯定比 SPF30 更強、更持久?但實際上,這些係數的防護力差異可能比你想像中小,而且過度追求高SPF反而不見得對皮膚有利。來看看數據與真相。

1.三種SPF的阻擋率比較:93%、97%、98%

從實驗數據來看,常見的防曬乳SPF值其實在防護力上差異不大:

  • SPF15:可阻擋約 93% 的 UVB 紫外線

  • SPF30:可阻擋約 97% 的 UVB 紫外線

  • SPF50:可阻擋約 98% 的 UVB 紫外線

也就是說,從 SPF30 到 SPF50,雖然數值提升了 20,但實際防曬力只多了 1%。這樣的差距在現實使用中其實很難體感出來,甚至可能因過度自信而忽略補擦的重要性。

2.高SPF的迷思:並非成倍效果

許多人以為 SPF50 的防曬效果是 SPF25 的兩倍,這是一個常見誤解。SPF 並非「防曬強度」的倍數單位,而是「延遲曬傷時間」的理論估算。而且越高的 SPF,所需的化學防曬劑濃度越高,也更容易引起肌膚不適或致敏。

此外,高SPF的產品常給人「防得住、不需補擦」的錯誤印象,反而降低防曬意識,增加曬傷風險。

3.SPF30 為什麼夠用?效益與副作用的平衡點

對於一般日常生活、上下班通勤或短時間外出,SPF30 已可提供足夠保護,阻擋大部分UVB傷害。不但防曬力足夠,對肌膚的負擔也較小,較不易引起刺激。

相對來說,SPF50以上的產品較適合長時間戶外活動、海邊、登山等極端曝曬場景使用。選擇防曬乳時應以「使用情境」為主,並搭配正確的補擦頻率,才是達到有效防曬的關鍵。

SPF數值 可阻擋UVB紫外線比例 適合使用情境 補擦建議
SPF15 約93% 室內為主、短暫外出 每2小時補擦一次
SPF30 約97% 日常通勤、戶外活動 每2小時補擦一次
SPF50 約98% 長時間曝曬、海邊、登山等 每2小時補擦一次,流汗或碰水需加強補擦

(延伸閱讀:忘記卸妝怎麼辦?4個急救方法,幫你修復隔夜妝傷害、恢復透亮肌!

防曬係數SPF怎麼選

成人防曬乳怎麼選?依膚質與活動類型分

你的膚質與生活習慣,決定適合的防曬乳。不是所有防曬乳都適合每個人,選擇防曬產品除了看SPF值,更要根據自己的膚質類型與日常活動選擇最適合的產品。無論你是長時間在辦公室、戶外工作,或是熱愛運動,挑對防曬乳才能真正保護肌膚,同時避免悶痘、泛油或刺激等問題。

1.油性肌、乾性肌的防曬選擇

不同膚質對防曬乳的質地與成分需求差異很大:

  • 油性肌膚:建議選擇「水狀、防水、不含油脂」的清爽型防曬產品,避免厚重質地造成毛孔阻塞與悶痘。

  • 乾性肌膚:適合選用「含保濕成分」的乳霜型防曬,可同時滋潤與保護肌膚,避免因陽光導致乾燥、脫皮。

  • 敏感肌膚:可選「物理性防曬」(如氧化鋅、二氧化鈦),成分較溫和、不易引起過敏。

2.上班族、戶外工作者、運動者怎麼挑

根據日常活動與曝曬程度,挑選對應的防曬產品更重要:

  • 上班族、室內族群:以SPF15–30即可,不黏膩、易吸收、不泛白為佳,避免影響妝容或沾染衣物。

  • 戶外工作者、外送員、攤販等:建議使用SPF50、防水型防曬乳,重點是要記得補擦,每2小時一次。

  • 運動者或海邊活動:選用「耐汗、抗水」的運動型防曬乳,並注意流汗後仍須補擦。

3.建議選擇成分簡單、標示清楚的產品

防曬產品種類繁多,建議選擇:

  • 成分透明、標示「物理性」或「化學性」清楚的產品

  • 無香料、無酒精、無刺激性添加物

  • 有PA+++「廣效防曬(Broad Spectrum)」標示,才能同時防止UVA與UVB

閱讀產品背後的成分說明比單看SPF數字更重要。別讓看不懂的標示,讓你買到不適合自己的防曬乳!

條件類型 建議防曬產品特色 補充說明
油性肌膚 清爽型、無油配方、防水型 避免厚重質地,減少毛孔阻塞與悶痘
乾性肌膚 保濕型、乳霜質地、含玻尿酸或甘油成分 同時補水與防曬,防止乾燥脫皮
敏感肌膚 純物理性防曬、無香料、無酒精 氧化鋅、二氧化鈦成分較溫和
上班族/室內族群 SPF15–30、質地輕盈、易吸收、不泛白 不影響妝容與衣物,適合日常使用
戶外工作者 SPF50以上、防水、防汗型 長效保護,需定時補擦
運動者/海邊活動 運動型、防汗抗水、強附著力 流汗後仍需補擦,建議搭配遮陽配件

兒童防曬建議:為什麼物理性防曬更安心?

兒童肌膚敏感,防曬更不能馬虎。寶寶與兒童的肌膚較薄、皮脂膜尚未發展完全,對外在環境特別敏感,紫外線傷害也更深層。因此,幫孩子挑選合適的防曬產品,不只要「有效」,更要「安全」。了解化學性與物理性防曬的差異,是選對產品的第一步。

1.為何不建議使用化學性防曬?

化學性防曬依靠化學成分吸收紫外線,轉化為熱能釋放。這類產品雖質地輕薄、透明好推,但防曬成分(如Oxybenzone、Avobenzone等)可能會滲透皮膚,引發刺激、過敏,甚至被質疑有內分泌干擾風險。

兒童的肌膚吸收力強、屏障力弱,較不建議長時間使用化學性防曬,尤其是嬰幼兒,更應避免高濃度或複雜成分的產品。

2.純物理防曬成分介紹:氧化鋅、二氧化鈦

物理性防曬主要成分為「氧化鋅」與「二氧化鈦」,原理是利用礦物質在肌膚表面反射或散射紫外線,像一層小鏡子阻擋UV進入皮膚。

這類成分不會被皮膚吸收,刺激性低、安全性高,是兒童、敏感肌或孕婦的首選。雖然有些物理性防曬會泛白、偏厚重,但許多品牌已有改良配方,質地更清爽好推。

3.防曬產品挑選原則:無香料、易清洗、成分單純

選擇兒童防曬乳時,建議依以下原則篩選:

  • 成分單純、明確標示「物理性防曬」

  • 無香料、無酒精、無Paraben等刺激性添加物

  • 使用後易清洗,無需用卸妝產品,以溫水或沐浴乳即可洗淨

  • 無色素、無礦物油,減少刺激與堵塞風險

簡單、安全、低敏的設計,是兒童防曬產品最重要的基礎。與其追求高SPF值,不如選擇真正適合孩子肌膚的天然配方。

防曬乳怎麼用才有效?別只靠高SPF!

使用方式錯誤,防曬效果會大打折扣。
很多人買了高係數防曬乳,卻依然曬傷,問題往往出在「用法不對」:擦太少、不補擦、擦太晚…這些都是讓防曬失效的常見錯誤。想要真正發揮防曬效果,不是靠SPF數字堆高,而是要確實掌握正確使用方式。

防曬係數 防曬乳使用建議

1.使用量足夠才有效:別省、防曬乳不能薄擦!

防曬效果和使用的「用量」直接相關。多數研究指出,成人全臉需使用約一元硬幣大小的防曬乳(約0.8~1ml),才可達到標示的SPF保護力。

若只塗一半量,實際防護力也可能只有原來的一半甚至更低。建議分區點塗再均勻推開,確保鼻翼、耳後、下巴等細節部位不遺漏。

2.每2小時補擦一次,流汗或碰水後立即補

無論SPF數值高低,補擦才是防曬效果持續的關鍵。紫外線持續照射、防曬乳脫落或被汗水稀釋,皆會降低保護力。

建議:

  • 2小時補擦一次

  • 流汗、游泳、擦汗後立即補擦

  • 使用防水或抗汗型防曬乳,也不能忽略補擦

可攜帶小容量防曬產品或噴霧型,隨時補充,尤其在戶外活動更應嚴格執行。

3.使用前10–15分鐘塗抹,給成分時間發揮作用

許多人出門時才匆忙擦防曬,其實這樣會讓防曬乳還沒發揮作用就已經曝曬。

建議在出門前10–15分鐘塗抹防曬,讓成分均勻附著與吸收(尤其化學性防曬需要時間滲透皮膚形成保護膜),才能提供完整保護。

物理性防曬雖可立即作用,但提早擦還是有助於覆蓋更均勻,減少遺漏部位。

常見防曬迷思破解:高SPF、防曬噴霧、上妝防曬…

你可能正犯下這些看似正確卻無效的防曬方式。
防曬觀念人人有,但很多做法其實早就「無效」或根本「用錯方法」。像是迷信SPF越高越好、以為噴霧隨手一噴就完成防護,或是化妝品含SPF就不需另外擦防曬乳…這些迷思不僅讓防曬失效,還可能讓你誤以為自己受到保護。以下幫你一一破解!

1.高SPF不代表防得久、防得住

許多人誤以為 SPF50 就能撐一整天,甚至覺得 SPF100 更厲害。但實際上,SPF數值雖代表延遲曬傷時間,但並不代表持久性或全天候防護。

不管是SPF30還是SPF100,只要超過2小時未補擦,防護效果都會大幅下降。此外,高SPF產品可能含有較多化學防曬劑,對敏感肌膚反而更容易造成刺激。

重點不在數字多高,而在於「有沒有定時補擦」。

2.噴霧型不一定均勻,容易忽略死角

噴霧型防曬方便快速,深受戶外族與懶人族喜愛,但它也有隱藏風險。噴霧不容易掌握用量,且可能因風向、距離、角度不同造成塗抹不均,導致某些區域根本沒有防曬效果。

建議:

  • 噴霧後可用手輕拍或推勻

  • 留意膝蓋後方、耳後、脖子等容易忽略的部位

  • 室內使用,避免吸入防曬成分

3.化妝品含防曬 ≠ 防曬乳

粉底、氣墊、妝前乳很多都會標示SPF,讓人以為擦了這些就等於有防曬。但這類化妝品的防曬濃度普遍較低,而且使用量遠不足以達到防曬效果

例如,一般防曬乳建議用量是1ml(全臉約一元硬幣大小),但你會用這麼多量的粉底嗎?幾乎不可能。

結論:化妝品含防曬只能算「輔助」,無法取代正規防曬乳。日常妝前仍應先擦上防曬乳,才能有效防護。

防曬係數常見問題 FAQ

1. 防曬乳可以天天擦嗎?

可以,而且建議天天使用。即使陰天或待在室內,紫外線仍能穿透窗戶對皮膚造成傷害。天天擦防曬乳能有效延緩肌膚老化、預防斑點與曬傷。選擇適合膚質的防曬產品,不僅不會對肌膚造成負擔,還能作為日常保養的一部分。

2. 為什麼有時擦了還會曬黑?

防曬乳主要是預防曬傷,但曬黑(肌膚色素沉澱)多由UVA造成,若產品僅防UVB(如只標示SPF,無PA值),仍可能曬黑。此外,擦的量不足、未補擦、流汗後未重新塗抹,也會降低防曬效果,導致肌膚變黑。

3. 小孩幾歲開始需要防曬?

一般建議6個月以上的嬰兒即可開始使用防曬產品。6個月以下的嬰兒則建議避免日曬、使用遮陽帽、衣物等物理遮蔽方式。選擇標示「兒童適用」或「純物理性」的防曬乳,能提供溫和保護,避免刺激寶寶嬌嫩肌膚。

4. 防曬乳過期了還能用嗎?

不建議使用過期防曬乳。過期產品可能防曬成分已經降解,防護效果大幅下降,甚至變質導致肌膚過敏或刺激。開封後的防曬乳建議一年內使用完畢,若瓶身變味、變色或油水分離,應立即丟棄,以免傷害皮膚。

(延伸閱讀:工作造成的手部粗糙 ?皮膚科醫師教你從工作根源改善乾裂雙手

防曬不是擦了就好,更不是SPF越高就越安全。選擇適合自己膚質與使用情境的防曬產品,搭配正確用量與補擦頻率,才能真正保護肌膚遠離紫外線傷害。對成人來說,SPF30已足夠日常使用,兒童則應優先選擇成分溫和、純物理性的防曬乳。別再被「高數字」迷惑,用對方法,讓防曬成為每天肌膚保養的一部分,從今天開始養成真正有效的防曬習慣!

IP_加LINE了解_blog

By Cecelia

Related Post